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97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42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93篇
海洋学   3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研究雾和霾天气下VOCs时空变化特征,于2020年11月19 日—2021年1月15日在江苏省东海国家气象观测站进行为期58 d的外场观测试验。利用自主研发的多旋翼无人机捕获2次辐射雾和2次霾天气过程,获得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VOCs、O3等7种要素100多条垂直廓线。结果表明:时间上,霾过程夜间VOCs体积浓度(0.225~0.253 ppm(parts per million, 1 ppm=10-6))明显高于白天(0.191~0.205 ppm),雾形成前体积浓度(0.121~0.239 ppm)显著高于雾过程(0.056~0.209 ppm)。雾过程中VOCs体积浓度与雾强度变化相反,雾层高度与VOCs体积浓度剧烈变化高度一致,雾层(<200 m)中VOCs体积浓度(0.172~0.178 ppm)明显减小,显著低于雾形成前(0.195~0.240 ppm),雾层以上浓度变化大,雾结束后1 h内保持雾过程中分布特点。雾对逆温层中的水溶性污染物有清除作用,VOCs体积浓度和O3质量浓度均下降。  相似文献   
42.
湿法浸取硫酸镍工艺研究中,净化提纯工艺采取了蒸发浓缩浸液、分步沉淀杂质的技术方案。中试表明,采用此种工艺生产效率很低,还导致生产流水线上的设备匹配性差。为此,作者提出了二次浸取的技术方案。实验室及中试试验表明:采用二次浸取工艺替代蒸发浓缩工艺,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43.
The arc-front volcanoes of Sumisu (31·5°N, 140°E)and Torishima (30·5°N, 140·3°E) in thecentral Izu–Bonin arc are similar in size and rise asrelatively isolated edifices from the seafloor. Together theyprovide valuable along-arc information about magma generationprocesses. The volcanoes have erupted low-K basalts originatingfrom both wet and dry parental basaltic magmas (low-Zr basaltsand high-Zr basalts, respectively). Based on models involvingfluid-immobile incompatible element ratios (La/Sm), the parentalbasalts appear to result from different degrees of partial meltingof the same source mantle (20% and 10% for wet and dry basaltmagmas, respectively). Assuming that the wet basalts containgreater abundances of slab-derived components than their drycounterparts, geochemical comparison of these two basalt typespermit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pecific elements involvedin fluid transport from the subducting slab. Using an extensiveset of new geochemical data from Torishima, where the top ofthe downgoing slab is about 100 km deep, we find that Cs, Pb,and Sr are variably enriched in the low-Zr basalts, which cannotbe accounted for by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r by differencesin the degree of mantle melting. These elements are interpretedto be selectively concentrated in slab-derived metasomatic fluids.Variations in K,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 and rare earthelement concentrations are readily explained by variations inthe degree of melting between the low- and high-Zr basalts;these elements are not contained in the slab-derived fluids.Rb and Ba exhibit variable behaviour in the low-Zr basalts,ranging from immobile, similar to K, to mildly enriched in somelow-Zr basalts. We suggest that the K-rich mica, phengite, plays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composition of fluids releasedfrom the downgoing slab. In arc-front settings, where slab depthis 100 km, phengite is stable, and the fluids released fromthe slab contain little K. In back-arc settings, however, wherethe slab is at 100–140 km depth, phengite is unstable,and K-rich fluids are released. We conclude that cross-arc variationsin the K content of arc basalts are probably related to differingcompositions of released fluids or melts rather than the widelyheld view that such variation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greeof partial melting. KEY WORDS: arc volcano; degrees of melting; mantle wedge; water; wet and dry basalts  相似文献   
44.
福州市地表干湿分布特征及其与农业干旱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治国  陈惠 《气象科技》2008,36(1):82-86
利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造成华南持续特强暴雨的特点及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碧利斯最强时只达强热带风暴强度,但在其登陆后与强西南季风持续地相互作用,在台风南侧形成强盛的水汽输送和辐合上升机制,且辐合上升运动、高层辐散及水汽辐合中心强度异常强盛,为近年台风少有,且大暴雨区与强水汽辐合上升中心十分吻合;华南持续5天强暴雨与台风低压与西南季风持续结合及副高断裂有密切关系;碧利斯对促使西南季风明显增幅北抬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豫西突发性暴雨成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常规观测、FY-2C气象卫星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28~30日豫西卢氏县引发历史罕见山洪暴雨的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与贝加尔湖高压叠加形成阻塞形势,其西侧低空急流携带大量水汽与较强的锋生场交汇在豫西,导致了这次极端暴雨事件的发生;大尺度强斜升运动区中,低层存在一个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机制,引发中β云团生成、合并、发展,从而造成暴雨。  相似文献   
46.
用树木年轮重建伊犁南天山北坡西部的降水量序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采自伊犁地区南天山北坡11个采点的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每个采点的3种年表。通过单相关普查发现,标准化树轮年表序列与当年1~5月的降水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该时段降水与树木年轮生长呈正相关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利用新源上限(XNAUt)、昭苏上限(ZUt、ZUt 2)和特克斯下限(TLt)4个标准化树轮年表序列可较好地重建该区域在该时段的降水量。经交叉检验,所得重建方程是稳定可靠的,重建的降水序列是可信的。通过分析发现:伊犁地区南天山北坡300年以来1~5月的降水大致经历了6个偏湿阶段和6个偏干阶段;有2.0~2.8年、24.8年、28.3年、33年、99年的变化准周期;在1909年发生由多向少的突变;1740年、1870年发生由少向多的突变,其中又以1870年前后的突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7.
氯化钠盐土壤介电虚部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文成  邵芸 《遥感学报》2006,10(2):279-286
含水含盐土壤的介电虚部模型是土壤含水量含盐量的函数。通过一系列关系研究:介电常数虚部ε",土壤导电率σa,土壤溶液导电率σw,土壤溶液离子浓度SMv,含盐量S,最终得到介电常数虚部ε"和土壤含水量Mv。含盐量S的关系,即土壤介电模型。通过微波网络仪,对150组具有不同含水含盐量的土壤,在频率范围0.2-20GHz(频率取样间隔为0.05GHz)进行介电常数测量。在不同频率下,利用这些实测数据通过最佳拟合的方法确定土壤介电模型中的待定参数,从而得到不同频率时土壤介电虚部经验模型。另外,利用吉兰泰地区41个含盐土壤样品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测量值高度相关。最后得出:(1)含盐量对介电常数虚部的影响随频率增大而降低;(2)土壤类型和介电常数虚部几乎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8.
非地转湿Q矢量分解在暴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对山东省春秋季两次罕见的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期间都有较强的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产生上升运动,形成暴雨。这一结果也表明凝结潜热加热对暴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进一步把非地转湿Q矢量分解为平行于等位温线和垂直于等位温线两部分。揭示在这两场暴雨过程中,虽然都有中尺度和大尺度辐合上升运动作用的叠加,但在春季暴雨的个例中,垂直于等位温线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与总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相接近,暴雨以中尺度上升运动为主。而在秋季暴雨的个例中,平行于等位温线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与总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在形状上相似,在强度上偏强,暴雨的上升运动以大尺度为主,中间夹杂着中小尺度的上升运动,降水以混合型为主。  相似文献   
49.
非地转湿Q矢量在台风“云娜”暴雨过程中的分析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对2004年8月12-15日台风“云娜”登陆后造成的大范围持续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能比较清楚地揭示台风暴雨的演变过程,非地转湿Q矢量的散度负值区和流场辐合区与未来12小时的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非地转湿Q矢量的散度的垂直分布能够反映台风外围对流发展的深度,对判断台风在陆地上的维持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0.
水对不同岩石声波速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不同成因类型岩石的声波速度,提出了水对不同岩石声波速度的影响,从岩石孔隙及隐微裂隙的发育程度及岩石的水理性质解释了在水的作用下岩石声波变化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初步判断岩石的隐微裂隙发育程度及水理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